联升 京城古今鞋文化 

2012-03-30 09:47 发布

3380 2 0
北京有句老话儿说得好:“爷不爷先看鞋。”脚底有了劲儿,脸面上才有光。这让人们长脸的鞋“内联升”可算是一号。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穿的都是内联升做的鞋。“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一句“脚踩内联升”,就足够能说明能穿上内联升的鞋,对身份和地位都是一种炫耀。2008年内联升由当年给大臣做上朝堂的官靴发展为奥运会礼仪小姐走上赛场的潮鞋,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前门大栅栏的内联升展览馆,讲述内联升的发展历程。
  朝靴起家
  精准定位
  记者在300平方米的展览馆看到,玻璃窗中展示着内联升各个时期鞋的样式。看到展示的最早纳鞋的工具时,仿佛回到了内联升创建的时代。
  据店里的解说员介绍,“内联升”三个字有很好的兆头,尤其是从政者更喜欢:“内”指大内宫廷,“联升”寓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朝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由此看来,内联升自开业初期就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内联升始建于公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创始人赵廷,天津武清县人。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学得一手做鞋的手艺,并积累了一套待客经营之道。后来,京城一位达官出资千两白银入了内联升的股份。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赵廷根据京城制鞋市场的状况,认为当时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鞋,制作朝靴的专业鞋店几乎没有,于是就打上了坐轿子人的主意——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

  最早的“VIP档案”
  体现个性化服务
  记者在橱窗里看到一本厚厚的本子,这不是账本,而是一本记载着内联升给各个领导人所做鞋的样式、大小等材料的《履中备载》,这一“记录”的经营手段在京城的制鞋业可谓独树一帜。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中央主席,1976年7月、千底大圆口、鞋码四十一号”……这一串串的文字不仅记录的是领导人的鞋资料,更是内联升经营手段的一种体现。据了解,起初内联升独具慧眼,看准了满清官员这一贵族群体的用鞋市场,根据定制朝靴的样式、尺寸及特别需要,再将搜集到的有关身份、官职及其他背景材料,按系统等级入册,如再次买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据资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同时,也为下级官员晋见朝官送礼提供了方便。《履中备载》中详细地记录了穿鞋者的姓名、做鞋时的年份、身份、鞋的款式以及鞋码。这本记录大大增加了内联升鞋的品质,内联升的生意也因此更加兴隆火爆。
  如今,鞋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百姓,但仍坚持对患有畸形或有特殊需要的顾客进行定做。

  “千层底”镇店纳鞋
  经过90余道工序
  在展览馆的另一侧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域,也是大师们制作定制鞋的工作区域,参观到这里的人们总会驻足观看一会儿,或是上前询问大概的制作工艺。
  据介绍,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是师传徒的模式。在师传徒的模式下,由技艺高超的老师傅带领学徒,老师傅通过口传心授,将自己的制作经验、窍门教给学徒,学徒通过体会、理解,在实践中继承老师傅的技艺,通常需要三年零一节才出师。纳底布鞋始于周代,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内联升的布鞋制作技艺,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内联升千层底布鞋的制作,精选纯棉、纯麻、纯毛礼服呢等天然材料,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方式。其制作工序多、工艺要求高,制作一双布鞋需要经过90余道工序才能完成,往往一双鞋要花上四五天的工夫。

  牵手奥运
  推动产品样式优化
  在展区的最后一个橱窗内记者看到了在2008年奥运会时,内联升为礼仪小姐专门制作的缎面布鞋。
  内联升工作人员张晶向记者讲解道,2008年,内联升荣幸地成为第29届奥运会、残奥会供应商。
  据介绍,北京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向北京奥组委提供了奥运会和残奥会全部颁奖礼仪用缎面布鞋。内联升根据不同服饰风格,精心制作了青花瓷、国槐绿、宝蓝、粉红及宝蓝室内软底5款缎面鞋。并根据射击馆、篮球馆等不同的场馆要求,设计制作了分体跟、坡跟、软底等不同跟型。这些传统缎面颁奖用鞋出现在奥运会的302场和残奥会的472场颁奖仪式上。奥运礼仪小姐服装与内联升颁奖礼仪鞋的和谐搭配,更好地展示了一种东方韵味的美。
  借着奥运会的余温,内联升在之后的经营上,找好了定位,在技术、造型等方面进行创新。记者在展览区看到一双红底蓝黄花面的“潮靴”,样式很是欧美范儿。据解说员介绍,这双鞋全公司就剩下这一双了,当时卖的时候,来一批没一批,也算是在京城布鞋市场掀起了一阵热潮。
B Color Smilies

全部评论2

联升 京城古今鞋文化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